欢迎来到马鞍山市安全生产协会网站!

为何教科书要将他的事迹删除?

发布时间:  2020-09-22   作者:     访问量:12 

为何教科书要将他的事迹删除?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

有一位少年,他的事迹出现在教科书中,可现今却被从教科书中删除,甚至连照片都从学校摘下。他,就是1988年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山上救火牺牲的赖宁。他为保护国家财产,保卫人民安全,将自己短暂的生命奉献到救援事业中。如此令人感动的事迹,为什么会被从教科书中删去呢?


舍身救火

石棉县是一个靠山的小县城,赖宁每次从学校回到家中都会经过一段山路。山里很多原始森林,和居民区挨得很近。周围还有很多干燥的灌木丛和树林,人们做饭生火遇到山风,就很容易酿成火灾。森林大火一旦生起,就很难被控制,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和损失。赖宁在上学路上目睹过数次小火灾,他只要看到有火苗就会立刻上前扑灭,这对于他来说是举手之劳,更是一种保守家园的责任和使命感。1988年的一天,赖宁在家突然听见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他出门一看,不远处山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森林大火像一条火蛇一样迅速向周围蔓延。广播里急召人们去山上灭火。赖宁听到消息没有丝毫犹疑,马上向火场冲去,尽自己所能和大家一起控制火势。可是火实在是太大了,火焰甚至穿过隔离带向他们袭来。经过漫长的斗争,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因为控制火势及时,县里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可在清点人数的时候,赖宁却不见了。人们连忙回到山上去寻找他,最后却只找到了赖宁的遗体。火势太大,赖宁和其他救援人员走散,最终被大火困在深山,英年早逝。


救火事迹从教科书中删除

自赖宁英勇牺牲后,为了纪念他,也为了让更多的少年人学习他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教科书收录了他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近年来,教科书却将赖宁的事迹删除,甚至连学校都将他的照片给取了下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究竟是应该以见义勇为为先,还是应该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大多数人认为,未成年人并不具备能够在确保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抢险救灾的能力,而“一命换一命”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应该教育未成年人先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救援帮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将“见义勇为”的内容全部改为“见义智为”。而赖宁的事迹与现在社会所宣传的相违背,所以国家选择了将此内容从教科书中删除。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种思想和品格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克己奉公,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也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优良品格。


赖宁事迹被删背后的现实意义

从前教科书和媒体宣扬的都是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这使我们从小便对英雄人物有种向往,不自觉地想要向他们靠近,在遇到险情的时候,有些人甚至会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想看到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逝去,也不想看到为了拯救生命而搭上生命。科学救援,减少盲目施救,设置应急预案,加强事前防范……这些重任不应该由未成年人来承担。首先,未成年人的能力不足。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险情多半是施救难度较高的,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体力才能完成施救。而未成年人的体力以及救援知识都是相对来讲比较欠缺的,他们在遇到险情时的自救能力尚且不足,更不要说进行救援活动。其次,未成年人是社会需要保护的对象。在遇到险情的时候,未成年人应该是最先得到救助的弱势群体。我们不能把救援重任压在我们重点保护对象的肩上。在险情面前,我们应该首先保护好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然而当未成年人真的遇到险情时,不应该一味地只顾自己的生命安全,而置他人于不顾,他们应该做的是马上向附近的成年人呼救,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施救措施,做到真正的“见义智为”,争取在伤亡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救援。


来源:中国消防、奈落堇梦


马鞍山市安全生产协会 © 版权所有 皖ICP备0902788888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以上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  您是第 27005 位访客 今日访问量:71 当前在线人数:4